a天堂资源,99久久精品久久久久久ai换脸,久久黄色a级片,91国产一区二区,欧美一性一乱一交,秘爱,日韩欧一区二区三区

分享到:
 
 
當前位置: 首頁>>汽車頻道>>汽車>>正文
誰將奪得2024年“新能源汽車第一城”?
2024年11月06日 15時19分   央廣網

近幾年,國內多個城市正在積極發(fā)展新能源汽車產業(yè),隨之而來的是,幾個產業(yè)先鋒城市對“新能源汽車第一城”的爭奪日趨白熱化。

從新能源汽車產量來說,最近3年,冠軍之爭基本在上海、深圳、西安三個城市之間展開。2021年,上海以63.2萬輛的成績遙遙領先,比同期深圳(29.95萬輛)和西安(26.9萬輛)的總和還多。2022年,西安異軍突起,以101.52萬輛險勝上海(98.86萬輛),深圳則只有87.47萬輛。

2023年,上海的新能源汽車產量同比增長35%至128.68萬輛,西安則不升反降至98.38萬輛。深圳的增勢更猛,同比增長104.2%至178.6萬輛,以較大優(yōu)勢問鼎“新能源汽車第一城”,上海、西安分居第二、三名。其他產量靠前的城市有:合肥74.6萬輛,長沙72.69萬輛,常州67.8萬輛,廣州65萬輛,重慶50.03萬輛。

近日,合肥市工信局發(fā)布數據,截至10月21日,年內全市新能源汽車產量突破100萬輛。其中,1-9月產量92.75萬輛,同比增長74.47%。預計全年產量突破130萬輛,同比增長74%,將超額實現原定120萬輛的年度目標。

而據官方數據,1-9月,上海市新能源汽車產量為87.74萬輛,陜西省包括西安市新能源汽車產量為79.88萬輛。這意味著,前三季度,合肥新能源汽車產量一舉超過了去年排名第二和第三的城市,直追第一名深圳。外界開始討論:今年的“新能源汽車第一城”會不會再次易主?

要回答這個問題,必須逐一比較各新能源汽車生產大戶的成績單。綜合現有產能、前三季度產量及今年以來的增長速度來看,到年底時,不排除上海還有同合肥一爭(年產量)高下的可能,西安的幾率則較小。此外,長沙、常州、廣州、重慶、鄭州等地均距合肥較遠,其中,增長較快的重慶前三季度產量59.4萬輛,已超過去年全年;鄭州上半年產量21.9萬輛,增長了10.4倍。

最后看衛(wèi)冕冠軍深圳。到目前為止,深圳官方并沒有直接公布前三季度新能源汽車產量,但據《深圳特區(qū)報》10月29日報道,前三季度深圳的新能源汽車產量同比增長48.1%。而據歷史數據,去年同期深圳新能源汽車產量為123.5萬輛。推算可知,今年前三季度,深圳的新能源汽車產量為182.9萬輛,已超去年全年。不出意外的話,年內將超過200萬輛,成為全球第一個達成此成就的城市。

至此,誰將成為2024年“新能源汽車第一城”,答案其實已經提前揭曉,那就是,深圳有望以顯著優(yōu)勢衛(wèi)冕成功。全年新能源汽車城市競爭的懸念,將只剩下二三名之爭,以及誰將躋身新的百萬產量大城。

當然,這里僅從新能源汽車產量的單一維度進行比較。新能源汽車涉及產業(yè)領域廣,上下游鏈條長,新能源汽車城市還有多個值得關注的維度。同時,哪怕僅比產量,競爭形勢也是瞬息萬變,目前沒有哪個城市敢稱“穩(wěn)坐釣魚臺”。

中國(深圳)綜合開發(fā)研究院財稅貿易與產業(yè)發(fā)展研究中心主任韋福雷之前接受第一財經采訪時分析,深圳發(fā)展新能源汽車產業(yè)的優(yōu)勢是擁有全球最完善的新能源汽車產業(yè)生態(tài),但深圳的傳統(tǒng)汽車產業(yè)基礎薄弱,整車企業(yè)比亞迪一家獨大,這是當地在發(fā)展新能源汽車產業(yè)初期不得不面對的短板。

至于上海,韋福雷分析,作為老牌汽車城市,當地聚集了博世、大陸等上千家零部件企業(yè),并且背靠整個長三角的汽車產業(yè)生態(tài),具有完備的產業(yè)基礎。同時,上海在布局智能網聯汽車方面也在國內保持領先。但上海的整車企業(yè)以外企和國企為主,民營企業(yè)較少,“應鼓勵和支持民營資本進入新能源汽車領域”,韋福雷說。

在韋福雷看來,西安已形成以新能源乘用車、動力電池、關鍵零部件為代表的新能源汽車產業(yè)體系,擁有比亞迪、吉利等整車龍頭企業(yè)。短板則是創(chuàng)新研發(fā)能力不足、汽車產業(yè)集群不強、配套率低。

近年來,合肥將新能源汽車產業(yè)定為“首位產業(yè)”,先后出臺多份重磅文件,提出了建設“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新能源汽車之都”的愿景。目前,合肥已擁有江淮、大眾、蔚來、比亞迪、長安等6家整車生產基地,集聚上下游企業(yè)500多家,去年全部汽車總產量達134萬輛。隨著比亞迪、長安等新能源車廠產能爬升,合肥的新能源汽車放量增長是水到渠成的事情。

值得一提的是,合肥的新能源汽車規(guī)劃產能巨大,僅比亞迪一家預計明年產能就達132萬輛。此外,蔚來、大眾、小鵬三家的近期規(guī)劃產能也接近80萬輛/年。接下來一兩年,合肥的新能源汽車產量還有大幅增加的潛力。而深圳由于本地已幾乎沒有可供造車的新增土地供應,未來增長空間將主要取決于比亞迪深汕工廠的產能擴張情況。未來,誰將坐上“新能源汽車產量第一”的寶座,結果難料。

隨著中國引領全球新能源智能網聯汽車發(fā)展,國內汽車工業(yè)的重心正從沿海向內陸轉移。這給了合肥、鄭州、長沙、重慶等地以機會。在此形勢下,業(yè)內人士認為,上海、廣州、深圳等沿海汽車城市,應把競爭重點放到核心技術、關鍵零部件等價值鏈上游,而不是門檻相對較低的整車制造環(huán)節(jié)。

(責任編輯:蔡文斌)

關閉窗口

    主辦單位:忻州日報社 晉ICP10003702 晉新網備案證編號:14083039 晉公網安備 14090202000008號

    律師提示:本網站所刊登的各種信息,均為忻州在線版權所有,未經協(xié)議授權,禁止下載使用,凡不注明出處的將追究法律責任。

    地址:山西省忻州市長征西街31號 熱線:0350-3336505 電子郵箱:sxxzrbw@163.com